WebRTC和CVI在概念、应用场景、技术实现和适用环境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

pulihua2025-08-172
WebRTC和CVI在概念、应用场景、技术实现和适用环境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:


  1. 概念及本质

    • WebRTC:是一套开源技术标准和API,旨在让浏览器、移动应用等终端之间无需依赖插件或第三方软件,即可实现实时音视频通话、数据传输等互动功能,由Google发起,W3C和IETF共同维护,是实时Web通信的核心技术之一。

    • CVI:指适用于MicrosoftTeams的CiscoWebex视频集成(VIMT),为用户提供从思科或任何在云中注册或现场注册的具有SIP功能的视频设备加入MicrosoftTeams会议的无缝体验,是针对MicrosoftTeams会议生态开发的视频集成技术。

  2. 应用场景

    • WebRTC:应用广泛,常用于在线教育、视频会议、指挥调度等领域,可实现一对一或多方实时音视频通信,在浏览器端的实时通信场景中使用频繁。例如腾讯会议、微信视频通话等都利用了WebRTC技术。

    • CVI:主要应用于MicrosoftTeams会议场景,用于解决非Microsoft客户端(如思科或其他SIP功能视频设备)接入MicrosoftTeams会议的问题,让这些设备能够顺利加入会议。

  3. 技术实现

    • WebRTC:采用分层架构,包括WebAPI、NativeC++API、引擎/传输层、硬件交互层。Web开发者通过WebAPI调用功能,底层涉及媒体处理、网络传输、硬件适配等复杂逻辑。通信时需借助信令服务器转发媒体和网络信息,支持P2P、SFU、MCU等多种通话网络模型。比如一对一通话可通过P2P模式,多人通话可选择SFU或MCU模式。

    • CVI:基于云视频互操作性,主要依托Webex平台和MicrosoftTeams的相关配置实现。设备需注册到Webex组织(云注册或本地注册),借助Webex的相关服务与MicrosoftTeams会议进行交互。例如在ControlHub中进行一系列配置,以实现设备加入Teams会议的功能。

  4. 适用环境

    • WebRTC:适用于各种网络环境,但在复杂网络环境中(如严格的NAT防火墙限制),可能需要借助STUN/TURN服务器进行NAT穿透来建立连接。支持多种操作系统和主流Web浏览器,跨平台性强。

    • CVI:适用于具有SIP功能的视频设备,且设备需要在Webex平台注册。在FedRAMP环境中,CVI存在音频不流畅的问题,部分场景下可能不被支持。


相关内容